传统分散式陪护床曾让医院陷入 “空间告急、成本高企、效率低下” 的恶性循环。上海某三甲医院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,高峰时段住院部走廊陪护床占用率超82%,消防通道达标率仅56%;单院年均陪护床采购+ 维修支出超68 万元,2名后勤人员专职整理散放床体,护士日均花2.8 小时协调 “抢床” 纠纷,直接挤压30%的基础护理时间。
腾悦集中式共享陪护床以 “模块化设计 +零负担合作” 实现彻底革新:
空间利用率翻4倍:8张床体集中收纳于3平方米的智能单元,折叠后厚度仅10厘米,相当于传统陪护床空间占用的1/4。郑州这家医院在骨科、肿瘤科每层设2 组单元,新增36个陪护床位的同时,走廊通行宽度从1 米扩至2.6米,消防通道达标率直接飙至100%。“以前推急救推车要喊着‘挪床’,现在能顺畅通过,抢救响应快了12 分钟。” 该院急诊科护士长说,腾出的空间还增设了患者康复训练区与家属休息角。
成本压力直降60%:医院无需投入采购资金,床体的购置、安装、维修、清洁全由腾悦负责,双方通过收益分成实现共赢。河南某县级医院测算,引入后年均节省陪护床支出22万元,后勤人力成本下降65%(过去需2人专职整理床体,如今系统自动管理);某省级三甲医院更通过分成年增收13万元,“把省下来的钱投到骨科微创手术设备上,诊疗能力直接提了一个档次。” 该院院长说。
调度效率翻倍:依托物联网后台,医院可实时查看各单元 “使用/空闲” 状态,通过就诊数据预判需求高峰 —— 如骨科术后患者周三、周四出院高峰前,自动将内科闲置床体调拨至骨科。北京某医院试点后,高峰时段陪护床可得率从52% 升至95%,设备闲置率从42% 降至8%,单床日均服务次数从2 次提至4.3次,“再也不会出现‘骨科一床难求、内科床体积灰’的浪费情况。” 后勤主任坦言。
家属体验:从 “蜷走廊凑活” 到 “扫码躺平”,细节里藏着民生温度
对住院陪护家属而言,“借床难、休息差、流程繁” 曾是陪护路上的 “三座大山”,腾悦集中式共享陪护床从操作、舒适、安全三大维度精准破解:
借床不用再跑断腿:传统模式下,家属需找护士登记、等保洁更换床品,全程耗时25分钟以上,高峰时还得排队 “抢床”;现在手机扫码15秒即可解锁床体,无需押金、不用填表,操作界面配放大图文指引(支持老年模式),65岁以上家属操作成功率达94%。“陪母亲做化疗,以前找床要跑4趟护士站,现在到集中单元扫码就用,省了太多事。” 济南某医院家属王大爷说,医院小程序还能实时显示各楼层空闲床位,“提前查好哪层有床,不用瞎转悠。”适老适配更贴心:针对老年陪护者,床体增设 “语音导航” 功能(支持普通话、河南话、四川话等6种方言),每步操作都有 “已解锁,可缓慢展开床体” 的清晰提示;扶手高度可调节(范围72-88厘米),方便腿脚不便的老人起身;还预留了 “一键呼叫协助” 按钮,长按即可联系护士站或社区志愿者,苏州某社区试点后,老年陪护者独立操作成功率从58% 升至97%。
基层延伸:从三甲医院到乡镇卫生院,陪护便利无死角
腾悦集中式共享陪护床不仅扎根大型医院,更向县域、社区等基层场景延伸,填补陪护设备缺口:
在河南某县级医院,过去因预算有限,仅能提供20张传统陪护床,高峰时家属只能睡长椅或自带折叠床。引入腾悦集中式床体后,零投入新增30张床位,患者陪护满意度从59 分升至93分,“以前家属常因‘没床睡’投诉,现在这类问题基本清零,我们能更专注于诊疗。” 该院外科主任说。
社区场景的 “跨区还床” 模式更显便捷。苏州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后,家属在社区借床陪老人看病,看完病可直接还到附近医院,不用再推回社区。试点数据显示,独居老人社区就诊率提升45%,84岁的周奶奶说:“在社区借床,看完病直接还到医院,不用麻烦孩子请假来帮忙搬床。” 社区还安排退休医护担任 “爱心协助员”,帮不熟悉操作的老人,进一步降低使用门槛。
“凌晨2点床体有点卡,打热线不到22分钟,运维师傅就来了!” 武汉某医院家属陈先生的经历很有代表性。夜间服务同样可靠,武汉这家医院试点期间,夜间床体归位率从58% 升至99%,护士不用再起身处理 “还床难” 的问题;三甲医院更配备驻场运维人员,高峰时段(如周末、节假日)加派专人巡检,设备故障响应时间压缩至15分钟。数据显示,腾悦集中式共享陪护床的设备完好率始终保持99.7%,用户因设备问题投诉的不足0.3%。
从医院 “走廊变宽敞” 到家属 “睡个安稳觉”,从三甲医院的智能调度到社区的 “家门口借床”,腾悦集中式共享陪护床以 “问题导向” 的创新,架起医院管理与患者需求的桥梁。正如创始人许少填手写的初心承诺:“让每个陪护者都能有尊严地休息”,随着康复中心、养老机构等新场景的拓展,这份便捷与温暖将惠及更多群体,成为智慧医疗便民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推荐